今年特岗教师将覆盖中西部地区,人数超过前三年的总和
特岗计划解开农村教师补充“死扣”

陕西省镇安县回龙小学朝气蓬勃的特岗教师们走在校园里。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资料图片)
本报讯(记者 储召生 牛喜林 冲碑忠)从平凉市静宁县来到350公里外的临夏尹集中学任教的特岗教师温芙蓉,日前被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和人事局联合发文留任为公办教师。作为2006年首批特岗教师,临夏州和温芙蓉一样仍在岗的还有其他54人,也全都被留任为当地公办教师。
与此同时,云南省2006年招聘并在岗的4163名特岗教师中,服务期满自愿选择在当地留任的有4038人,占特岗教师总数的近97%。
温芙蓉代表的是农村教师中一个新的群体。据统计,2006年至2008年,全国共招聘特岗教师5.9万余人,覆盖西部地区400多个县、6000多所农村中小学。从今年开始,特岗计划实施范围扩大到中部地区,招聘人数将达6.3万多人,超过前3年的总和。
自从2000年全国范围内师范生不再包分配之后,一些地方为了减轻县级财政教育支出负担,开始尽量不补充新教师。同时,农村教师队伍还存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问题,特别是缺少大量英语、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教师。“不合格的教师出不去,就空不出来编制;没有编制就没有相应的经费,合格的教师便进不来——这就是目前农村教师补充当中的一个‘死扣’。”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说,“特岗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实际是创造了一个‘先进后出’的新机制。”
特岗教师聘期为3年。3年的时间,既为地方空出教师编制提供了“缓冲期”,也为一个成熟的农村教师成长争取了“提前量”。据宁夏固原市教育局统计,该市9000名农村小学教师中,有近4000人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这些在特殊时期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师们,已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正面临退休问题。在知识结构上,农村中小学缺少大量英语、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教师。甘肃积石山县癿藏镇中学校长杜忠说,前几年教师紧缺时,学校连有些科目的课都排不下去,更别说进行新课改了。8位特岗教师的陆续到任,让学校的教学状况大为改观,不仅可以开齐课程,还可以进行英语口语等城里孩子才有的教学训练。
特岗计划改变了农村教师的补充机制。甘肃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李慕堂说,过去的教师补充方式是师范院校直接分配、地方教育部门或学校签收,省里并没有多少调控的权力。特岗计划采取的是根据当地实际需求设置岗位,按照学科结构科学搭配。这样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部分学科教师短缺问题,也有利于避免造成农村教师队伍新的结构性矛盾。另外,类似于公务员“凡进必考”的教师遴选方式,也有利于把好教师的“进口关”,较大程度上做到了进人上的公平公正。
特岗计划的实施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也提供了新的契机。农村小学往往要求特岗教师是全才,“学校缺什么老师,你就要教什么课”。记者在甘肃见到一位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特岗教师,却要教三年级除数学之外的所有课程,包括英语、语文、品德与社会、科学、图画、体育等。这种所教非所学的情况,也给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一些人甚至呼吁小学教师培养恢复过去的“中师模式”。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和高校已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如湖南省量身定制了《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同时开发与之配套的各科教材。
特岗计划的制度设计,对地方的教师补充机制改革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甘肃省已两次采取全省公开招考的形式录用中小学教师;江苏省日前也作出决定,从明年起全省统一部署开展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专家观点
一经录用就是所在学校的正式教师
特岗教师应该享受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的待遇,包括工资和其他津贴补贴。2006年由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和中央编办共同制定的特岗计划实施方案中已明确提出,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特岗教师本来就是在各省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招聘的,服务期满后,考核合格且愿意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其实只是一个工资关系的转交:原来工资是由中央财政资助,现在改由地方财政负担了。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
特岗计划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就业机遇
大概在2005年前后,我们就发现毕业生已经不太好进县一中了,正好国家实施特岗计划,我们便通过网络、校园广播、会议等多种途径,积极做好特岗教师的宣传、动员、报名等组织工作。比如刚刚结束的2009年特岗教师报考工作,学校为毕业生讲清政策、说明程序、指导学生注重仪容仪表、积极备考、成功面试。今年我校共有1028名学生报名参加特岗计划,从全省来看,甘肃今年共有12722人报考,可以说特岗教师已成为大学毕业生们较为看好的职业岗位。 (西北师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傅象喜)
特岗教师将改变农村“教育生态”
特岗计划的实施,给农村学校的师资来源带来改变。过去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主要来自本县,常常是本校学生师范院校毕业后再回本校任教,上学时的老师又成了自己的同事,客观上造成师资的“近亲繁殖”。特岗教师有不少是来自省内其他地区,甚至还有外省的,不同地方的人在一起工作,往往会实现优势互补,这对当地农村学校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甘肃临夏州教育局文秘科科长宋建林)
■本报记者 储召生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