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这句话中所谓的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 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5岁前完成。 这个客体关系有三个部分:“内在的我”、“内在的爸爸”和“内在的妈妈”。它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我们长大后与其他人交往的方式。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 因:父母不喜欢她 果:上司不喜欢她 在4月29日的“健康?心理”版的《三年被炒七次,为什么》一文中,提到过一个叫阿云的女孩,她每进入一个公司时,上司和同事都比较喜欢她,但是,工作没多久后,上司和同事都开始疏远她,她最后会在公司中成为孤家寡人。 这种情形,完全拷贝了她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她的父母忽视她,而将大部分的爱给了她的弟弟。她内在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我”不相信会得到“内在的父母”的爱,而且一旦要与弟弟竞争的话,她永远都是失败者。结果,在她现在的现实人际关系中,她也不相信能得到上司的爱,而一旦要与其他同事竞争,她一样永远都是失败者。 但是,这种人际关系,其实是她“营造”的。 其实,每进一个公司的一开始,她的上司和同事多数都对漂亮的阿云颇有好感。但因为早已经形成的不良的客体关系,她不相信她能赢得上司和同事的好感,她接下来会有意无意地做很多事情——常见的是拖延和遗忘,最终把她在公司的关系变得和她童年时在家里的关系一模一样。 做父母的,总想着要“教育”儿女,培养儿女的素质和能力。但实际上,在儿女年龄比较小的时候,远比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他们与儿女的关系。这种关系会被儿女内化到他们内心深处,不仅成为他们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也会成为他们情商的基础。很多没有得到比较好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却能屡屡突破各种限制,最终获得事业和家庭上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在他们童年时,父母与他们的关系非常健康。 因:父母总是鼓励孩子 果:三兄弟皆成企业家 譬如,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年轻做推销时,从来都不怕被别人拒绝。无论被拒绝多少次,他下次仍然能情绪高涨地敲开客户的门。他说他内心深处相信,他一定能打动对方,赢得合同,“没有我拿不下的合同”。 后来,聊到深处,我了解到,他的家庭关系非常健康,他父母从来都是鼓励孩子,而不是对他们冷嘲热讽甚至棍棒教育,无论他们遭遇到什么挫折,父母都会坚定地说,他们一定能行。结果,我这位朋友,还有他的两个哥哥,现在都是有数百万乃至千万身家的企业家。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他们三兄弟最高学历都不过是大专毕业,而且父母都是农民,家境一直是非常贫穷。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例子。一对音乐家父母,他们希望一对儿女在二胡上有所成就,于是从小就对他们进行堪称残酷的棍棒教育。譬如,儿子一次一边拉二胡,一边偷偷地看小说,结果被妈妈发现,然后得到了一顿暴打。 这对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的儿女长大以后都能拉一手出色的二胡,但是儿子拒绝拉二胡,他说他恨二胡,这辈子再也不想碰它。女儿倒是还拉二胡,但女儿与父母基本断绝了来往,因为她无法压下内心的恨。 父母残酷地对待儿女,而儿女也学会残酷,儿子是“残酷”地对待二胡,而女儿则残酷地对待父母。 不仅如此,多数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他们成年后,无论多么想与这种关系模式决裂,他们的心中仍然会涌动着强烈的、难以排遣的恨意。 在国内知名的天涯论坛上有一个题目为“曾多次毒打、侮辱子女的父母们,你们给孩子跪下!”的帖子,其中一个受过父母虐待的网友写道,她尽管很想做一个好人,但一看到柔弱的东西,譬如小孩子、小狗、小猫或其他小动物,她就忍不住想折磨它们。这其实就是她内心的客体关系向外的投射,这种投射不会因为我们意识中多么想做一个好人就能终止,这必须有非凡的努力和强大的反省能力才有可能走出来,并营造自己新的、健康的客体关系。 当然,父母与子女的糟糕关系,并不仅仅是极端的棍棒教育,还有很多很多种,最常见的是忽视。 前一段时间,我出差去俄罗斯,在莫斯科机场的候机厅,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长得像天使一样漂亮,穿着也非常精致,她的又帅又有气质的老爸,在长椅上静静地读书。 乖女儿,你可真黏人啊! 和我们一样,他们也去叶卡捷林堡——俄罗斯第三大城市,在等待的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小女孩不断地纠缠她的爸爸。她很轻很轻地走到爸爸旁边,仿佛生怕打搅他,然后很轻很轻地拉一下爸爸的胳膊,对他说点什么。 但爸爸没一点反应,不说一句话,不吭一声,胳膊仿佛钢铁铸的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看女儿一眼,仿佛女儿所做的一切完全没有发生,仍然是全神贯注地读他的书。 女孩觉得有点无聊,于是离开爸爸,自己去玩。过了几分钟后,她忍不住又来纠缠爸爸,仍然是很轻很轻地拉一下爸爸的胳膊,说点什么,但爸爸仍然是完全没有一点反应,继续全神贯注地读他的书。女孩无聊地离开,过了几分钟后又来碰一下爸爸。 …… 这样过了约半个小时,女孩彻底打消了要赢取爸爸关注的努力,开始自己玩,她一会儿跳下舞,一会儿唱下歌,但动作很轻,声音也很轻,仿佛生怕打搅周围的人。 再过了半个小时后,登机时间到了,这位老爸合上书并放进行李包,把女儿喊过来,然后非常非常轻地拍了一下女儿的头,那眼神仿佛在说:乖女儿,你可真黏人啊! 小女孩则羞涩地笑了一下,那种微笑中,有一点自责的成分,仿佛在说:“爸爸,我知道自己错了,可我真是有点寂寞啊。” 这是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位老爸对女儿的第一次关注。我想,十几年后,这个天使般的小女孩或许会出落成一个非常非常安静的美女,任何场合,她都会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走路,生怕打搅其他人。 自我评价=内在的父母的评价 上个星期去福建出差,接待我们的朋友情商非常高,她能轻松地化解各种大大小小的矛盾。譬如,去餐馆吃饭,如果菜上得慢了,她就会叫来服务员,对她说:“小妹,你这么可爱,能不能帮我催一下菜?” 一般情况下,“小妹”会很开心地去催,问题顺利解决。但少数情况下,“小妹”会解释说,因为什么原因,我们不得不等。 这时候,她会继续说:“小妹,你很能干的,你一定会有办法的,我对你很有信心。” 到了这一地步,没有哪个“小妹”会再固执己见,而会开心地帮我们去催,于是问题也很快解决。 我们可以说,这是她掌握了谈话的艺术。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她说话时的语气和姿态,她决不会盛气凌人,也决不会不耐烦,总是很开心而且很平等……这些听不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聊到她的家庭,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原来,她的父母非常民主,家中的很多事情,都要投票决定,而且大人孩子每人一票,完全平等。 可以料定,她从小形成了民主、相互信任的客体关系。现在,她把这个关系投射到了餐馆中,那些“小妹”也感受到了这种信任,于是很乐意地帮我们解决问题去了。 但是,她的投射也遭遇过挫折。在厦门的鼓浪屿,给我们做导游的女孩,无论这个朋友怎么夸她都无济于事,导游都仿佛是在按照一个僵硬的模式,来对付我们。 离开鼓浪屿后,我对这个朋友开玩笑说,她夸导游可爱,无效,因为这个导游自认为不可爱,所以会认为她是在撒谎。同样,她夸导游漂亮,也无效,因为导游自认为不漂亮,所以仍然认为她是在撒谎。 可以说,我们的人际关系就是我们的客体关系模式相互投射的结果。一般餐馆的服务员自我评价尽管可能普遍比较低,但也有高的地方。所以,我的这个朋友向她们投射她的夸奖时,她们会接受。但鼓浪屿的这个导游,她的自我评价实在太低了,而这个朋友又没有找对地方,所以怎么投射她的夸奖,都没有用。 自我评价是什么?就是心中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我”的评价。其基础就是,我们童年时,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评价。 曾奇峰说,父母分三种:第一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当然,最好的父母就是最后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