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语言文字专栏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文明创建 信息公开
今天是: 滚动公告:

六安市第九中学欢迎您!

站内搜索
九中学生拾金不昧传佳话
九中学生拾金不昧传佳话
校长信箱
留言反馈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学校 > 教子有方

家长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支持

六安九中家长学校培训教材
编辑日期:2015-10-23  作者/编辑:潘杨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理事

 阮成武     曾宪梓教师奖获得者

 安徽师范大学 教授

                                                 

    每个家长都是一个教育方面的专家,谈家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人人都会有自己的苦甜酸辣。家庭教育很难有适用于每个家庭、家长和孩子的方法和万能钥匙。家庭教育往往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教育。我只是以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家长,和大家一样,有着心中的期望、不解的难题和共同的烦恼。我在此,从公益活动的角度和一种责任感,和大家作一种思想的沟通和交流。谈谈作为一个家长,究竟该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支持。

一. 家有中学生,一本难念经 

         ——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时代?

         ——做一个家长好难!做个小孩不容易!

    1一个有着望子成龙传统的东方古国(长期的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规模很小,科举考试之前的基础教育主要是家庭和家学来承担的。中国古代,家国一体,家庭、家长、家族,连着江山社稷,所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家庭以一种社会责任重视小一代的教育,为了荣宗耀祖、光耀门庭;家教有着悠久的传统,望子成龙成为千万家长共同的心愿。在今天学校教育如此发达的时代,很多家长仍然不满足这种公共教育对孩子的培养,请家教、开小灶、上培训班。以此求孩子成龙成凤、成为人上人而不是人中人,更不是人下人。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失之惰。尤其是进了初中以后,被卷入了教育和教育竞争,苦海漫漫,尽头无际。尤其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几乎每个家庭都被卷入了进来。)
    
2.一个社会分化日益严重的二元社会(在进入近20年来,我国搞改革开放,由以往重视平等走向了效率至上,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行业、一部分家庭先富了起来。但这种分化有着明显的城市中心、东部中心。造成社会分配和社会发展极大的不均衡。城市、东部地区像是天堂,而农村、西部地区似地狱。2001年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而排名最后的地区只有139亿;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为61
我们无论是从哪个角度都属于不城不乡、不东不西的中间地带——炼域,搭是一步可能登上天堂,滑一步可能会跌入地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走出炼域,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过去主要靠家庭背景——即前一辈积累下来的社会资源,如官职、身份、职业、财富,现在越来越靠自身的能力,尤其是在学历社会,主要靠教育背景。这往往是社会流动最便捷的通道。自然,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看好教育,因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3.一个教育分层十分激烈的考试王国(正因为这样,教育成了社会流动的跳板,社会分层的筛子。在一些发达国家,教育也要分流,但是在高中后的大学阶段,实行宽进严出——学生的智力和自觉性充分发展和显现出来;而我国是在大学前,甚至是小学后、初中后进行分流。而在某一教育阶段,又进行班内的竞争和淘汰。这些考试不仅是考察学生已学知识的水平和发展水平,更被用来筛选和识别将来发展的能力和有无发展前途。因此,考试不仅是国家人才选拔和社会成员分流的一种权威机制,也是学生个人和家庭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一条公共通道,同时也是学校、老师办学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一个过硬的杠杆和公平的标尺。考试使得国家、考生、家长、学校、老师成为坚定的利益共同体。但这种共同追求的结果是不同的,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分数对一些家长是喜讯,是福音,对另一些家庭则是不幸、是痛苦。考试、分数成为社会资源分配的度量器)    
    
4.—个成功机会相对有限的发展大国。这种竞争随着这几年两高的大发展并没有缓解。原来有人想,考试、升学竞争如此激烈,是因为高等教育规模小,老百姓的高等教育机会少,所以才拼命争抢;如果高等教育发展了,大家上大学的机会多了就不会抢购了。但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这几年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可中学的考试和升学竞争却有争无减。人们争的不是上大学的机会,而是上一流大学的机会。这固然有一种求名的心理,但一流大学、二流和三流大学决不是一种名,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的巨大差别。这反映我国给青年人提供的发展机会是有限的。我国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精英的机会少;而美国是一个“橄榄球”式的只好结构。因此我国的教育竞争、考试竞争、分数之争不是家长的错、学生的错、老师的错、学校的错,而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我们应当立足现实,发挥家长、家庭对孩子成长的教育和支持作用。

那么,在这种现实的教育时代,孩子需要家长什么样的教育支持?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教育支持?这两者的一致性和差距有多大?

二. 孩子需要家长什么样的教育支持

       ——家长在给孩子提供什么教育支持?

    1.我的孩子,我的梦——家长的期望过度

    2.我的孩子,我的肉——家长的溺爱过度

    3.我的孩子,我的乖——家长的管教过度

    4.我的孩子,我的愁——家长的焦虑过度

         ——孩子希望家长什么样的教育支持?

   父母给孩子制造的十大烦恼

   1.父母管教太多,不能自己做主;

    2.长辈溺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干;

    3.父母要求过高,老拿我和别人比;

    4.父母很少陪伴孩子;

    5.父母经常否定自己,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6.父母不开心时总向孩子发火;

    7.父母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

    8.父母自己有错不承认;

  9.父母翻动孩子的东西;

  10.父母有不良习惯。

这看出,家长和孩子往往处在一种两难的状态。

三.孩子成才,靠学校还是靠家长?

       (一)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教育支持

        ——学校教育作用的主导性和局限性

1. 学校教育追求精英化和选拔性,家长应给孩子一种心理支持;

  (用体育比赛的办法,重视尖子的选拔和形成,一方面形成尖子的心理优势、部分学生的进取和赶超心理,但负面作用太大——尖子生的心理守势、大部分中等以下学生的心理弱势,同时造成学生合作和沟通的困难,相互封闭、防备甚至妒忌。在此,家长难以改变,只能给予自己孩子的一种心理支持,而不是心理打击、伤害。如自我目标设定,相近目标设定,自我优势形成,差缺自我战胜——如几科都弱可先攻一门,形成信心和经验。对于优生,不能过于背负包袱,允许孩子成绩在一定幅度之内上下,以锻炼心理素质。想办法找学友。学会赏识孩子,发现优点,培养自信心、成功感、进取心)(心理契约,心理奖赏)

    2. 学校教育的同步化和统一化,家长应给孩子一种发展支持;

 (学校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而不是提供适合孩子的教育。这样就会磨掉孩子的一些差异和独特性,而这往往是孩子个性及其发展最可贵的资源。家长最了解自己孩子,应根据自己的孩子情况,调整并设定适当的目标和期望值,不盲目攀比,应和孩子一道商定一种发展的目标,当好孩子的参谋,孩子倾诉和交流的对象。尤其是,不能完全被学校牵着鼻子,被拖着走,生活经验和体验的缺乏、自主性的丧失;应当注重孩子学习外的学习。这种自主学习有利于养成孩子学习的效能感,这种素质才是最重要的,如课外阅读、上网学习、兴趣学习、请家教?辅导资料和题海?防止因学习学习的同步化和统一化,孩子吃不饱、吃不了或不想吃,而压抑了孩子个性和兴趣,进而以其他方式满足一些不良兴趣、参加一些地下的不良活动和不良交往。) 

    3. 学校教育的知识化和竞争性,家长应给孩子一种道德支持。

  (不能用成材教育、成家教育代替成人教育,学校只是面向孩子三年,家长要面向孩子30年。知识化和竞争化的教育往往有沉重的代价 和隐患,如合作精神、道德的缺失,而现代社会,很多学习正是在人际交往和合作中,获得一种体验,学会相互尊重、支持、宽容、学会谈判、学会妥协、学会双赢。而且,孩子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是未来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二)家庭如何给孩子一种教育支持

                  ——家庭教育作用的有为性和有限性

家庭因素

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对品德发展的影响

调节或弥补的可能性

家长职业

极其显著(知识分子相对有利)

极其显著(知识分子相对有利)

无法人为加以调节。

家长文化水平

极其显著(知识分子相对有利——支持型,不是辅导)

极其显著(知识分子相对有利——民主型)

调节和弥补有一定困难。

家庭经济条件和居住条件

无意义(在两极情况下会有影响,即温饱线以下,或超过正常学习需求之上而提供的经济条件可能养尊处优,不能刻苦和自我拼搏,意志差)

无意义(同左)

在现实历史条件下影响不显著,故对此不必调节和弥补。

家庭结构

总体无意义(大家庭即联合式和主干式家庭)和小家庭(核心家庭)不导致学习和品德的显著差异,各有优势。从完整性上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父母离婚家庭、继父母及收养家庭、双亲不全家庭)对学习影响不明显。只是在离异和缺损家庭中,子女学习呈两极倾向即自暴自弃或自强自勉

总体无意义

非常态的家庭结构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有两极性趋向;以其家长的教育自觉性程度为转移。

排行、独生

总体无意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和品德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幼儿园、小学较明显,到中学以后同龄伙伴可弥补兄弟之情);且在学习上较非独生有一系列优势,不过期望普遍过高且缺乏家庭内的比较和选拔,缺乏理性

总体无意义(在一些习惯、性格和行为、交往上,有一些缺陷,如独占、中心、不会分享和谦让,缺乏关心和利他性)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条件既有优越性,又有不足,应扬长避短。

双亲分居

显著

不显著

家长难以人为调节。

家庭气氛

显著(指家庭成员在经常状态下占优势的、一般的态度和感受,简分为和睦、平常和紧张)和睦——民主、平等、关爱、支持、赞赏和肯定,有利于增强家庭内聚力,否则会产生离心力

极其显著

完全可以人为调节,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与家庭教育方式和类型有关——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冷漠型、苛刻型

家长期望

极其显著

极其显著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人为调节,也可以加以弥补。


家庭教育的教育对策(家庭教育的可控因素)

    1.家庭经济条件的适中度原理:目前一般家庭条件不会产生对孩子学习和品德的显著影响,但过于贫苦和过于优越,会影响家庭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尤其是高于适中度水准,应节制,使孩子学习和生活在一种适中水平上。

    2.家庭规模的适中度原理:核心家庭关系过于简单,联合家庭又过复杂,中年父母因充分就业而难以对子女教育和管理,且在代际上有欠缺,教育经验和结构成扁平状。可祖辈、单一祖辈与子辈组成单纯主干家庭,兼有大家庭和小家庭之长。

    3.亲子之爱的适中度原理:爱的缺乏或爱的过度,都不利于孩子的成人和成材。马卡连柯说:“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是要求有一定分量的。”爱应有节制的爱,爱是有要求的爱,爱应是有批评的爱,爱是一种互爱,爱是一种大爱,爱是平等的爱。

    4.家长期望水平的适中度原理。期望在总体上与子女的学习和教育成就成正比,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一位追求高水平的期望则可能适则其反。尤其是与自身的教育能力和素质不相适应的时候,家长往往采用高压政策、不讲理政策。

    5.接着关注的适中度原理:关心过度表现为指导过度、照顾过度、忧虑过度、要求过度、孩子没有空间、没有自由、没有自主。

   总之,家庭教育更是一种艺术,在中庸之道上做文章。在发展孩子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和生活质量。

 
  2009-2010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