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九中 陈俊山
一、何为移情性理解?
“移情性理解”,顾名思义,就是站在交往对象的立场和角度,尊重对方的心理感受,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分析对方所处的境遇,和交往对象结成“共同体”, 一道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喜同乐,同悲同泣。移情性理解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内涵,是人文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二、为何要移情性理解?
我们知道,现行的班级管理倾向于制度化、规范化的刚性管理。理由是:“无规矩不成方圆”;集体的形成需要一套共同遵循的思想行为准则。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即刚性的制度管理是外在统一的,是忽视和排斥差异性的,是“外烁论”的现实折射。溯源班级授课制可知,班级的形成源于工业化生产对大批有技术的劳动力的需要,所以才有了同一个教师在同一时间内同时面对几十名学生的“工业化生产式”的班级教学,规模生产的效益观支配着班级的管理,于是,一个个孩子被赶进“车间”,经过统一的教学流水线的加工,变成了规格统一的“标准件”。现代教育虽然使学生掌握了前人累积的知识、习得了一套实用技能,但古典教育中的人文性却随之失落了,教育也就异化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本真的探寻与追求,学校教育中的人本主义思潮重新兴起,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种观点也印证和折射了当下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的特殊年龄阶段,由于心理不稳定,情绪起伏多变,社会认知缺乏,心理承受力与自控力差,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所以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支配自己的行为,纪律性差,好打闹;厌学心理严重,学业成绩不良;理想和信念不坚定,缺乏学习动力;觉得低人一等,自卑心理严重;过多的批评和责难,使得他们具有逆反心理和应付心态……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爱玩,喜欢打游戏,成绩不好,上课听不懂,所以作业马虎,课堂上经常开小差,老师对我不公平,经常罚我站,爸爸也经常打我,我恨他们,所以我就对着干,让他们生气头痛……可是有时我又很后悔,也下过决心想变好,但是他们都不相信我,一遇到我犯错误就又骂我……我该怎么办呢?”
理论的分析和现实的观察告诉我们,对于后进生,班主任必须坚持移情性理解,尊重和了解他们的心理,基于他们的现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积极学习、快乐生活。带着这样的基本认识和立场,我走近了六安九中七(2)班。
三、怎样移情性理解?
观念制约着行为,是行动之纲。在“生本”思想的支配下,在“移情性理解”原则的指导下,我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目标
七(2)班的大部分学生基本功差,学习态度不端庄,学习方法不科学,缺乏学习兴趣与激情,厌学之风盛行,纪律状况不佳,问题学生不少。进一步的分析和体察后我发现,与厌学及纪律涣散相对应的是:他们社会性认知模糊,情感不健全以至经常陷入矛盾的自我纠葛中,自我控制的意志力差,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身进行自我省察的习惯,背后缺乏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的支持,他们在成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充满着呵斥、辱骂、贬责、规制、惩罚甚至是皮肉之苦,刚性的制度管理使得他们自我否定,麻木不仁,悲观消极,仇视愤懑。
把“团结友爱,文明上进”作为班级的总体目标,并打印张贴在教室的前方,是我打出的第一张牌。
“团结友爱”的提出,源于同学间经常打闹,有些学生说出一些刺激侮辱性极强的话语犹如家常便饭而浑然不觉;有的同学经常侵犯他人的私人物品,如翻书包、拿走钱物;同学之间相互指责,身体性的攻击也常有发生,班级由此一盘散沙。第一节班会课上我说:“作为班主任,我不是来规定和强制你们做什么,而是想成为七(2)班的一员,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互敬互爱、互帮互助。我们每一位都应尽力建立一个在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从而让我们在七(2)班能感觉到安全、温馨和美好。”教室立即响起一片掌声,平时富于攻击性的同学略感赧颜,微微低下了头。
“团结友爱”这一班级目标的制定,是基于大部分同学实际能力水平的考虑,是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考虑,也是基于班级建设的内容之一 ——营建优良的班风和良好的集体舆论的考虑。这一目标,也同时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方向,为评判学生品行提供了一个参照。
在“团结友爱”的基础上,提出“文明上进”。学校本是文明的传播地,也是文明的代表和体现者;知识是文明的主要内容,但是礼仪德行也同样是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何况礼仪德行与知识学习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我一方面注重学生的书面学习,同时也把仪表、举止、表情、谈吐、语言等直观的东西纳入到“文明”的范畴(这样就兼顾到了规范化管理)。比如,有时我望着同学们说:“看你们坐姿端庄、神情怡然、略有所思、青春活力洋溢四射,充塞着整个教室,这简直就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让我欣赏,也让我震撼。”于是同学们便露出灿然若莲的笑容,不由自主地又把身子往上拔了拔。对着部分焉头耷脑、坐姿不正的同学,我说:“你是七(2)班合奏的优美旋律中不和谐的音符,你把本该属于你的青春活力拱手相让,你的心不在焉、睡意朦胧让我感到颓丧和焦虑,何去何从,望三思而后行。”同学们一阵开心会意的笑,笑声中充满着善意,也透射出鞭策和激励。
班会课上、我的英语课上、自习课上、课间休息以及课外,我经常联系同学们的具体表现,做出分析和评点,让大家发表议论与感受,看我们哪些做法体现了班级目标,哪些背离了班级目标,以期同学们渐次内化目标观念,从而变成自觉行动的准则。
如果说这里的“团结友爱、文明”是较具体的要求的话,那么“上进”则是精神和态度的指向。不良态度的纠偏与矫正,良好态度的教化与养成,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三位目标”之一。正视困难和问题,勇于面对和改正缺点,发现和塑造一个“与昨天不同的我”,认真而尽其所能地做些事,,协力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七(2)班,这些意识行为皆属于“上进”的议题与范畴。
对于后进生占多数的班级,移情性理解告诉我们,班级目标管理还需分阶段并且具体化,因此,我制定了以下阶段性目标:出勤正常——衣着整洁——教室干净——财物安全——言语文明——纪律良好——作业认真——学习努力等,每周依次重点督促执行一项,循序渐进地极力促使大家形成良好的意识行为。
目标具有导引、评价和激励功能,注重目标管理,不至于限於头痛治痛、脚痛治脚的忙乱境地,也不至于出现因今天发布一个命令、明天制定一个条例或班规而使学生无所适从、迷乱茫然的现象。目标管理中的移情性、阶段性和具体化则是开展后进生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创新班级工作方式
创新是科技进步和民族兴旺的不竭动力,我认为,创新也应该成为班主任的心向和追求。
1.利用“信赖与希望之声”进行沟通 移情性理解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希望。所以初到七(2)班,我就着手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特长、兴趣、性格、内心活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于是我就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本本,写自我介绍、写自己的家庭,写与父母的关系、写“我与老师”、写“现在的我”、写“怎样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形象”,等等。在认真阅读每一位同学的每一篇文章后,我都围绕认识的澄清、方向的导引和信心的激励做了详细的批注。当我提议给这个本本起个名儿的时候,同学们纷纷通过手机短信献言献策,最后我选取了龚钰说的“信赖”一词与刘梦雅说的“希望”一词,经组合加工而成“信赖与希望之声”。请看以下心声:
“我从小就很调皮,经常在外惹事,很多孩子的家长告状到我家,父母说也说了,打也打了,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只有不停地唠叨。我被他们唠叨得快受不了了,真想一走了之!但看着他们辛苦的样子,我却狠不下心。我好烦,好烦!”
“爸爸跟妈妈离婚了。有一次我胳膊摔骨折了,爸爸妈妈为了医药费吵得不可开交。爸爸抛弃了我,现在一点儿也不管我,我好恨他!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最感谢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妈妈’。”
“我喜欢做小动作,喜欢玩一些东西,有时手指和纸条都能成为我的玩具。我也恨自己,可是就是身不由己啊!”
“我的成绩不好,一些老师不重视我,很多人轻视我,甚至歧视我但我自己不能气馁啊!”
……
段段话语,流淌的是心底的真情与呼唤,倾诉着学习和成长中的困惑与痛苦,渴求着理解、彰显着纯真、透射着信赖,学生丰富、纷繁、复杂的生活与心灵世界由此清晰真切地展现于眼前。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情感之弦被强烈地拨动,于是走进他们的心灵,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激励他们、相信他们,就成了我自然而然的选择。
2.借“三分钟阅读”来释理
我规定每周四下午的第一节自习课为“三分钟阅读课”,大家轮流登台,自选文章进行朗读。之后,阅读者阐述选取此文的缘由,大家自由发言评述,我则借机释理,以求在不经意间教化学生。如:
文章:“瘸子和盲人”。 盲人和瘸子在一条崎岖的山路上相遇了,他们商议后决定由盲人背着瘸子下山,最后成功到达目的地。 ——释理: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取长补短。
文章:聋子蛤蟆。 一群蛤蟆在往一高处跳,兔子在旁边嘲笑说道:“别做傻事了,你们不可能跳上去的。”其中一个聋子蛤蟆没听见,不屈不挠地反复跳,最终成功了。——释理:暂时处于后进的同学们,置他人的轻视和奚落于脑后,奋力向前吧!
文章:汶川,我们与你同行!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从南国到西北,干部、工人、农民、学生,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骨肉相连,血浓于水。——释理: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生活在班集体中是安全的、温暖的。
在释理的同时,依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生活体验,遵循形象与释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艺术性的语言,来激活学生被蒙蔽的社会认知,唤醒他们向上的激情。
3.让学生从反面谈感受
李扬、刘华启(化名)小学时就迷上了网络游戏,至今仍不能完全戒除。纪律涣散、无精打采、心神游离,一副痴痴模样。他们欲罢不能,内心也非常痛苦。我动员他们在班上坦陈自己的痛悔心情、对父母的愧疚之情、心中目标与现实反差的失落惶然之情。说者有声,听者动容。借此时机,向大家提出希望和要求,并鼓励二位积极主动接受大家的监督。
李勇和庄丽厌学,背起书包回家了,可是很快又回到了学校。庄丽在班会课上面对大家说:“回到家不敢出门,怕别人问怎么不上学了。同龄的朋友都在上学,所以也找不到同伴玩。到哪儿找事干人家都不要,只好躲在家里,可是又急得不得了,所以还是学校好!”李勇说:“在家就是吃饭、睡觉,到最后感觉睡觉也累,觉得生活很没意思,所以就回来了。”我接着调侃说:“吃饭、睡觉;睡觉,吃饭。多么类似一个西北放牛娃回答采访他的记者时所说的话啊!记者,‘放养干嘛?’放牛娃,‘卖钱。’记者,‘卖钱干嘛?’放牛娃,‘娶媳妇生娃。’记者,‘娶媳妇生娃干嘛?’放牛娃,‘放羊。’”大家心领神会,一阵开心地笑。
4.创造后进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金超和张允(化名)是令众多老师和同学头痛而反感的两位。他们习惯了遭受训斥、贬责的反面角色,因而对是非已经麻木不仁了。我首先申明了立场:不究历史,只观现在,着眼将来。我让金超负责检查记录各个小组的卫生情况,并定时向全班同学通报反馈。让张允负责记录各个小组英语课堂上单词短语听写的得分情况。在他们向大家公布成绩的时候,适时地对他们为大家的服务意识与实际贡献做出肯定和赞美,大家立即奉出热烈的掌声,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开心的笑容。得到认可,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后,他们的自律意识和上进意识明显地增强了。
(三)大力开展学生家长工作
借助“信赖与希望之声”,通过与学生谈心,我了解到了每一位学生家庭的真实状况。“孩子学业不良、品行不佳往往源于不良的家庭环境”进一步获得了实证的支持。由此,我深深地觉得,:一味地怪责孩子是多么地不近人情,孩子有时是多么的无助与无辜。
金超和张允的父亲脾气暴躁,强行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旨行事,动辄训斥、打骂孩子,对科学艺术地教育孩子鲜有思考。我通过家访,请他们到学校来,从正反两方面,结合诸多实例,痛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恶果,并诘问道:孩子的差强人意是否也有家长的责任?
班级中有几位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他们表情漠然、精神萎靡、性格内向,对父亲或母亲的正面说教或建议也无动于衷、甚至充耳不闻。家长很着急,也很无奈。我对他们说,孩子内心细腻敏感,总感觉自己遭人遗弃,家庭的不完整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宽容理解他们,在他们听不进去时少说或不说……
与家长交流,使我看到了一幅幅真实的学生家庭生活图景,也更深刻地体察到了“孩子是环境作用的产物“的意蕴。许多后进生的家庭环境是不良的,甚至是糟糕的。尽力改善孩子的生存环境,协调家校教育立场,是班主任开展后进生工作时需要倾力以赴的事情。
由于知识教学和升学的竞争,教育中的教育性被边缘化,人文性逐渐丧失。班主任开展对后进生工作的“移情性理解”由此而发。基于后进生的实际,重视他们的学习,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是六安九中的重大职责,是增强六安九中文化内涵和人文亲和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六安九中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