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云南的歌会
毛芹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整体感知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2.知识与能力:引导同学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3.过程与方法: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偏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掌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特有风情。
教学难点
通过赏读,品味歌会所蕴涵的“和谐”,感受人情美、风景美、民俗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云南是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它美丽,古诗云:“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它神秘,有着十八怪之说,如姑娘被叫做老太,这边下雨那边晒等。云南的美丽和神秘,孕育了无比灿烂的民族音乐,歌唱早已成为不少云南人生命的一部分,而歌会就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风民俗吧。
二、整体把握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如。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具一格: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若无其事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憨厚:老实朴素。
(二)教师请同学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请围绕“歌”字,结合歌会的地点、方式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提示:地点+方式)
生读课文
交流: 板书: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三、品味“和谐”
过渡:山野、山路、山寨都是歌会的地点(环境),对歌、漫歌、传歌是歌会方式,有歌会必然有歌唱的人,大家初读课文后觉得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板书)
预设:密切联系、相互依靠、和谐
1、张艺谋导演曾在云南拍过一部《印象丽江》,假设你是张艺谋导演,现在想拍一部《和谐云南》,你能从文章中找到供你拍摄的几个和谐镜头吗? 请前后四位同学组成一个摄影小组到云南采风去。)
2、提示:可从人的和谐,场景的和谐,环境的和谐等方面入手。
人的和谐:
(1)年轻妇女唱败三个对手的情形,逼 吆喝 笑笑 像是说 轻松快乐 生读,抓住叠音词,读得慢一点,突出轻松快乐。
(她是多么自豪。她真的放开嗓子向大家宣布了吗?(没有)她虽然歌技超群,洋洋得意,但她委婉,内敛,她具有东方女性的含蓄美。同学们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她们不仅唱歌了得,而且还身怀绝技。(荡秋千)谁来读一读写荡秋千的文字。 (生示范读) 师:同学们“三丈”有多高?“平梁”是什么概念? “三丈”是十米左右,“平梁”就是和房梁齐平。
(2)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师:但有人认为第三自然段对年轻女人外貌的描写太过哆嗦,建议这样改(出示课件),你同意吗?
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毛布衣裤,腰间围了个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鞋,辫发盘在头上。(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可见他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可谓活力四射,故万万不可去掉。)
(3)赶马女孩子 嗓子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 出口自然 淳朴本色美
场景(歌会)的和谐:山寨传歌:
(1)热闹 百多人 三十来张矮方桌 一连三天才散场 抓住场面的宏观
(2)唱法有意思:松涛 龙吟凤秽 比喻
(3)妇女的打扮、身份
(这些人忙里偷闲,能在忙碌中抽出时间从物质的世界里暂时解脱出来。这一刻,他们完全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是张弛有度的。正所谓“一张一弛,方显生命本色”。这就是张弛有度的生命。)
(4)老鼓手 “歌库”
民风民俗美,人与民俗的和谐美
环境的和谐:
(1) 路上的风光美:“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颜色 拟人
(2)鸟叫的声音 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 矗 瞪 油亮亮 好象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 我们的戴胜鸟太可爱了。面对如此可爱的戴胜鸟,你难道不想对它说点儿什么吗?
(3)“坐” 写出鸟的悠闲
(4)“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 不远的草丛中起飞------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生机活泼的环境
师:大家不觉得写赶马女子的歌声的句子太少了点吗?写赶马路上的风光之美,写鸟鸣声起到什么作用? 作者是以环境之美来更好地渲染烘托歌者之美,歌声之美。美丽的自然环境、悦耳的鸟鸣声和赶马姑娘淳朴自然的歌声交织成了一曲动人的和谐之歌。(这些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应和,互相辉映,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美景映衬优美人物、优美的歌声 )
课件:“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教师配乐朗读第四段,共同感受淳朴本色美与自然和谐之美。)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师:这个导演的任务实在是太艰巨了,每一幅画面我们都难以割舍。这些画面,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群淳朴本色的人,在这淳朴本色的天地里,唱着淳朴本色的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自有一方歌,一方歌显一方风俗。”怎一个“和谐”了得?这也是沈从文先生一生致力追求的美好境界。正如他自己所强调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了解作者过渡:师:云南的歌会给予我们的不仅是视觉、听觉上的盛宴,而且使我们充分体会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
,难怪作者会被它深深地吸引,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写得出这么美的文章呢?让我们一齐去走近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先后出版过20多个作品集,中篇小说《边城》的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他的作品富有民间乡土气息,诗情画意朴实醇美。
课件: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出生于荒僻而神秘的湘西凤凰县。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其主要文学贡献是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并以乡土抒情的美学风格体现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在所有并世的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除鲁迅先生之外,就是从文先生。”
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邵燕祥说:“从文的作品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饥渴的灵魂。现实生活中跋涉的多是沧桑和沉重,是他让我们在回眸间拣拾生命里本应有的鲜活基因。”
五、作业
课外阅读《边城》,感受沈从文的语言特点。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