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语言文字专栏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文明创建 信息公开
今天是: 滚动公告:

六安市第九中学欢迎您!

站内搜索
九中学生拾金不昧传佳话
九中学生拾金不昧传佳话
校长信箱
留言反馈
 
当前位置:首页 > 家长学校 > 家教心语

新课程与家庭教育_六安市教研室主任 何鼎友

编辑日期:2015-3-19  作者/编辑:潘杨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新课程与家庭教育
                                                                                                                                                            六安市教研室主任  何鼎友
     这次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强调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的转变,非常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而言是一场职业革命,对学生而言是一场学习革命。走进传统课堂,经常发现,老师手执一支粉笔,滔滔不绝,讲得辛辛苦苦。学生坐得端正,桌上一本笔记,刷刷点点,记得忙忙碌碌。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式,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记录—背诵—练习—考试。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困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家长也嘱咐孩子:“上课要注意听讲”。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完全是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结果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技能单一,缺乏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差。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有人曾搞过一次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让被测试者回答是什么。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面面相觑,用企求的目光看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没有经过研究,我怎么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当问到中文系大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生时,一位所谓的“尖子生”回答说,是零,另一位学习较差的同学回答说,是英文字母“O”,但却遭到班主任的批评。最后,问到小学生时,他们表现的异常活跃,争抢着回答说是:“句号、月亮、烧饼、乓乒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最后,有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局面,把课程功能从单一地传授知识,转变成全方位地培养人。比如,新课程在内容上不是不要基础知识,而是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教育内容应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以主动获取新知识;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变得更积极主动,更有责任感,更会学习。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学校教育最关心的主要群体。新课程及其配套改革需要我们广大家长朋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家长朋友只有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才能支持新课程,才能积极地配合学校与教师的工作,形成教育的合力。作为家长,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为孩子的成功护航和孩子一起走进新课程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家长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他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课程改革中,家长不仅具有知情权,更具有参与权。与家长的交流和探讨,同样是课程改革重要的一环。家长给予孩子最客观、最真实、最有激励性的评价,将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因而,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在他们的生活里,也需要一个有丰富生活阅历的大朋友。
人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学习的一生。每个人时刻都会遇到如何学习的难题,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面对纷至沓来的无数信息,如果不会学习,就难以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用自己稚嫩的经验去解读这个世界。孩子们有激情,但缺少前进的航标;孩子们有理想,但缺少足够的信心;孩子们有创意,但缺少实施的环境。
当孩子们刚开始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去探究新知时,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困惑,这时候,他们会想到您——亲爱的家长;当孩子们不会与同学们交流合作时,会感到孤独,这时他们会想到您;当孩子们需要大量的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时,他们显得有些茫然,这时他们也会想到您;当孩子们不懂自主探究,不会自己学习,感到无助时,他们更会想到您。
作为家长的您,该怎样给予孩子适时的帮助和支持,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尽情地放飞梦想,收获成功呢?1、给出多种意见,让孩子自己选择。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家长可以为他们出谋划策,并要尊重他们的意见,让孩子尝试着做出自己的选择。例如,有一所中学开展的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学生调查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老师当时只为学生拟定了一个范围,如“地球告急”、“人与自然”、“绿色畅想”等,而这些内容选择范围很广。课后,教师了解到,家长给了他们很多意见,提出了许多可以参考的见解,才促成了孩子这次调查研究的成功。2、给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体验。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孩子们发出这样的感叹:“爸爸妈妈什么事都不让我去做,总是觉得我还小,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实际上,生活同样是本大书,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研读。而这些机会最需要那些对孩子倍加呵护的家长们去给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对于孩子来说,这样亲自实践的机会是多么可贵啊!孩子们需要家长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和体验其中的艰辛与乐趣。3、多一些支持,做孩子的朋友。无论多么出色的人,都会经历挫折的考验,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孩子们更是如此,他们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同样会经历一些曲折。这时,需要坚实的后盾作为他们最强大的动力,而这份动力最大的源泉正是家长,因为家长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是最想依靠的人,孩子需要您的支持,更多的时候,您不仅是孩子的家长,更是他们最信赖的朋友。4、多一些空间,让孩子自由发展。家长喜欢用“你还小,什么都不懂”作为包管孩子一切的借口,可这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反而让他们倍受约束,在困难面前显得畏缩不前,这样就会遏制孩子的丰富想象力。孩子就像关在笼中的小鸟,最渴望自由。家长们,也许你们有很多顾虑,怕孩子经受挫折,但是孩子只有经历磨难之后,才会成熟得更快,更好地适应外面的世界。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呼吸到最新鲜的空气,自由地发展。
二、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人,同孩子平等交流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到学生中,与他们平等交流。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因为学生是一个具有自己思想、具备不同知识背景的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同样,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同他们平等交流,所谓平等交流是指交往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任何一方都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的交流。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与子女不能进行平等交流。我认为责任主要在父母一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父母的长幼观念。在专制型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不能平等交流主要是因为父母头脑中存在着严重的“长幼有序观念”。父母往往想在孩子面前树立起自己作为长辈的权威,并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的身上,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接受,原本善意的规劝也变成了强制的命令,平等交流也困而变得愈加困难了。孩子没有任何自主权,天天“遵命”行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胆小怕事,没有主见。2、父母的溺爱心理。在溺爱型家庭中,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处处袒护,溺爱有加。孩子要星星,父母不会给他月亮,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将会变得蛮横无礼,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什么也不肯做,什么也不会做。如此一来,父母与孩子间也没有什么平等可言了。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去爱孩子?有一期小学作文刊物的卷首语《究竟怎样才叫爱》,可资借鉴。
1.一位妈妈这样说:“孩子呀,用功学习,将来一定要有出息,妈妈未来的希望就是你!”
2.一位爸爸这样说: “宝贝啊!努力学习,只要考个好成绩,爸爸什么条件都答应你!”
3.很多家长都这样说:“我可以不吃不喝,我的孩子不能饿着冻着;只要他学习第一,我每天吃糠咽菜也没关系。”
4.孩子这样说:“爸爸妈妈,你们这样的爱,让我多么不自在!我自己有自己的未来,不能让爸爸妈妈来替代,你们也有这少年时代,决定你们今天道路的,难道全是爷爷奶奶!”
5.亲爱的家长啊,谁都爱自己的孩子,连草原上的羚羊也不例外,听了孩子的话你可曾想过,究竟怎样才叫爱?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只有彼此尊重、平等交流,才能被孩子理解。当家长能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时,他们也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孩子做人,帮孩子打好做人的基础;多一点引领,少一些包办;为孩子打气,增强孩子的自信;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和欲,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做什么;允许孩子说“不”,宽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尊重孩子的选择,倾听孩子的声音。过高的期望会让孩子感到无望,过分的干涉会让孩子感到无奈,过频的指责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过多的保护会让孩子无能。孩子只有得到尊重,受到父母的平等对待,才能走向成熟,变得自强自立。
家长该怎样与孩子平等交流呢?⑴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说话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家长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取适当的交流方式。⑵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要讲清道理,使孩子信服。有理有据,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听从家长的安排。有这么一个案例:午夜的钟声已经响过,一位父亲让与他一起看电视的孩子去睡觉。听到父亲的话,孩子无动于衷,没有丝毫要去睡觉的意思,仍旧坐在那里看着电视。在父亲一再命令下,他突然说话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电视机前也该人人平等,你让我去睡觉,你为什么不去睡啊?”在这个案例中,孩子实际上希望能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此时,父亲如果在了解孩子想法的基础上,给他讲明事理,孩子是会心甘情愿地上床睡觉的。⑶批评孩子时,要讲究方法。家长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对的,但要讲究方法,要做到“严中有爱”、“严而有度”。做到:宽容不纵容,关爱不溺爱。特别是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千万不要把道理强加给他,以命令的方式要求他承认错误。家长要尽量减少语言对孩子的不良刺激,允许孩子表明自己的看法,给予孩子改正的机会。⑷试着与孩子交朋友。我们要想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必须彻底摒弃“权威”,面对孩子,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地位,确立起我们与孩子间平等的关系。试着与孩子交朋友,因为朋友之间才是真正平等的。亲爱的家长朋友,面对孩子走进新课程的今天,我们的观念也要转变,提高我们的素质。有位学者指出,当今父母的教育素质包含五个要素: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愿我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共同学习新课程。
三、多一把尺子量孩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在探索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努力改变单纯用学生考试分数高低作为评价教师、学生和学校的片面做法,探索建立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家长都很多次经历过孩子的考试,好成绩是家长最期盼的,教师最关心的,也是学生最渴望的。往往有这种现象:当孩子的成绩提高了,家长欣喜若狂,心情舒畅,立即兑现给孩子许下的好的承诺;孩子的成绩下降了,甚至被老师找去问一下原因,家长垂头丧气,心情郁闷,立即给孩子一顿训斥,甚至打骂。“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多么耐人寻味的一句“黑色幽默”啊!分数真的就那么重要吗?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基本智能之外,还有其它几种智能,它们是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智能是以组合方式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都可以测出的智能。研究成果还表明,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因素,不同的孩子智能强项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能说会道,有的孩子善于做数学思考,有的孩子能歌善舞,有的孩子则喜爱运动。作为家长清楚这一点很重要,千万不要按分数高低来区分成绩优劣甚至发展好坏。其实,孩子根本就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而且孩子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的这方面好,有的那方面好;今天他这件事好,明天她那件事好,都是正常现象。作为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应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潜能,并着力加以引导和培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作为学生的家长也要学习和了解一点。比如,我们都希望孩子既成人又成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成为人才;教师要培养人才;社会有关部门要量才录用,那么,什么是人才?新的人才观又是什么?
1.“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自古以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种专门人才,又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两者都是人才。况且,现代社会信息激增,知识浩如烟海,而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极为有限,这就决定了现代部门的组织结构,往往需要各个不同领域的人才相互组合。因此,作为家长不能认为孩子考不取重点中学和大学就不是人才。我们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接受优质教育,都想让孩子上重点名校,但是,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反思一下,这是不是最佳的选择,是不是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最清楚的其实是家长。孩子基础扎实,又有潜力,当然选择高一层次的学校,甚至是示范学校。孩子经过努力,学业成绩一般,后劲不足,就应当选择普通学校或职业类学校,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要相信孩子,文化课可能不行,但我的动手能力强,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更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样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甚至是栋梁之才。所以,在孩子的择校问题上,我们作为家长就应当理性一些,千万不要把我们的理想强加给孩子,要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学校。
2.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尽管每个孩子存在着差异,有着不同的个性。但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有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够成为有用之才。作为家长,要相信孩子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都有丰富的潜能,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孩子都能成才,都能成功。因此,作为家长,不要认为学习成绩不好就不能成为人才。事实也是如此:爱迪生就曾因学习成绩不好而被拒之于校门外;巴顿将军曾被认为是学习无能者,他十二岁才上学,一有机会就逃学,学习成绩一直不佳;牛顿小时候智力很平常,小学校长提到班上成绩不好的孩子,总少不了他;华罗庚只有中学文化;前任英国首相梅杰,十六岁就辍学了,高中没有毕业;波兰前总统瓦文萨只有小学文化。
3.“终身学习”的人才观。学校接受的教育只是基本的教育,而不是教育的全部。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的条件不断改善,学习的机会和场所随处可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获得真才实学的机会大为拓宽。学习不仅仅是义务,而是为了谋生。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无法只通知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教育不再是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也并不仅仅偏爱那些十八岁前已经成绩出众的人。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重在培养孩子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孩子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具有收集、交流、处理和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宽厚扎实的基础。作为家长要知道,现有的考试成绩无法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状况。只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那么他(她)就有可能成为人才。
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理念,很值得教育工作者、家长学习思考和实践。我们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思想。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我们作为家长可不可以想一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只有不善教育的家长。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放出光彩。哈佛大学三百五十年校庆时,有人问校长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六位总统,三十六位诺贝尔获奖者,最主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番话很值得我们作为家长的深思,家长在规划孩子人生的同时,应充分尊重孩子,给他们一些选择的空间。在对待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能一味地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其它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孩子的思想品德素质。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讲究科学育人的方法,千万不要用心良苦而方法不当,导致适得其反的恶果。2000年浙江金华发生的高二学生杀母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件。这位母亲是下放学生,没有机会上大学,她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值太高,自己也牺牲了全部时间和精力,孩子的成绩还是不错的,但偶有下降就接受不了,不是恶语谩骂,就是拳脚相加,结果给孩子造成只要考试,就紧张、焦虑和烦躁,最后形成逆反心理,往往转化为愤怒而酿成悲剧。从反思的角度讲,这位母亲也很可悲,我们这代人与孩子们所接受的教育,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了。作为父母,总期盼在下一代身上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总希望按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他们。加之教育方法不当,就有可能达不到家长的目标,甚至造成不该造成的后果。
四、和谐的家庭是孩子航行的风帆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消除疲劳、紧张和烦恼,从而使家庭成为孩子前进的加油站,不断为其注入生机与活力,增加信心与勇气。
1.家庭为什么要和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新一代的精神风貌,而良好的精神风貌又来自于和谐家庭的教育。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相反,一个压抑的家庭氛围,孩子往往是带着忡忡忧心与精神负担迈入家门,久而久之孩子就全表现为缺乏热情,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出现忧郁症,逆反心理等,形成子女与父母之间思想上的代沟或情感上的隔阂。
一位教育工作者曾经对某校一、二年级的50名不爱学习,行为懒散的孩子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12个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说脏话;在7个家庭中,爸爸或妈妈只顾自己挣钱,对孩子基本不闻不问;在35个家庭中,爸爸或妈妈爱打麻将,玩扑克,对孩子敷衍了事;在9个家庭中,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申诉的权利。
可想而知,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将来会有怎样的发展,他们整天被吵吵嚷嚷或鄙俗的谩骂声所包围,小小的年经就要学会看父母的脸色做事。稍有不慎就可能换来一顿莫名的拳脚,惊恐和无助在孩子的脑中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些“病毒”在侵蚀着孩子幼小的身心,就像给幼苗喷洒不该用的农药一样,那将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经过观察和向老师同学了解,缺乏和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学校里要么惹事生非,要么情绪低落、孤僻忧郁,很少有朋友,缺乏友谊。有资料显示,不够和谐的家庭极易造成家庭的不完整和孩子的畸形发展。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就有24.1%来自这样的家庭。
2.怎样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
首先,要和孩子交朋友,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体会在他们这种年龄状况下的心态,才能做到以心交流。不要认为孩子尚小,就剥夺他的各种权利,家庭各成员之间要做到人人平等,创造出一种民主的家庭氛围,少一些专制和独裁。父母言行出现问题的时候,要虚心接受孩子的意见和批评,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情,作为家长,一定要耐心疏导,切勿急躁,动辄就对孩子大发脾气,拳打脚踢。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您对孩子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励,多一份赞美。其次,心胸要豁达。不要因为某件小事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尤其要尽量避免家庭矛盾,更不要使矛盾激化,求大同存小异,保持和谐。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更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也不能纯粹的为了维持和谐的家庭氛围而把对孩子的关爱变成溺爱,产生负面效应,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生活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实践去真心欣赏,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更需要在和谐的家庭中健康成长,扬帆起航。
五、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到对学生的评价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家长不能经常与老师保持沟通与联系,也就可能延误孩子的健康发展。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听话,不惹事,没有必要找老师沟通,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送到了学校里,那就是学校的责任了。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缺乏一种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和联系的意识。
低年级有这样一个男孩,父亲做小买卖,母亲也在打工,长年疲于赚钱度日,无暇顾及年幼的孩子,老师每周布置亲子阅读——与父母一起读10分钟,每当孩子拿着阅读材料,找父亲时,父亲则说:“找你妈去,我累了。”母亲又说:“我哪有时间,忙还忙不完呢。”就这样,半学期下来,亲子阅读的任务在这个家庭成了空白。孩子不仅阅读水平没有提高,在学习上也更加放松了,成绩急剧下降,老师约家庭谈心,家长也不能及时配合,只是在电话里说:“老师啊,我们的孩子就交给你了,我们太忙啊,有什么办法呢?”各位家长,站在教师的立场,您会怎样想呢?诚然,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缺乏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学校教育也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学校配合呢?⑴与学校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家庭与学校教育目标相统一,这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前提。作为父母要及时了解每个阶段学校教育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配合学校的教育目标。⑵加强与老师的联系。家长要经常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学习情况以及集体、同学对孩子的影响,还要了解老师对家庭教育的意见。家长还要向老师介绍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性格、兴趣、求得与学校的密切配合。⑶形成有利于学习的家庭氛围。家长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父母本人是否意识到,他的教育功能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家庭的父母都在看电视或打麻将,让幼小的孩子自己去学习,天真的孩子是不是会问您:“我长大了就不用学习了吧?”建议家长在学好本职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一些有关教育孩子的知识,最好懂得一些天文、地理、自然常识等。⑷根据学校要求,为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望子成龙”固然是好事,但要讲究实际。人应当志存高远,但这“志”应是为人类服务之志,这“高”应是行行出状元之高,而不是应当志在高居人上。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教育孩子也得讲究方法。粗暴的高压政策会让孩子感到厌烦,产生反感。应该根据学校的要求,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中萌发对事物的喜爱,并调动孩子为自己成长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当您对孩子的成长充满希望或担忧时,您已经关注了教育;当您对教育进行评议时,您已经参与了教育;当您对教育出谋划策、身体力行时,您已经支持了教育。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更是家长的大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程,为孩子的成长放飞。

 
  2009-2010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