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语言文字专栏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文明创建 信息公开
今天是: 滚动公告:

六安市第九中学欢迎您!

站内搜索
九中学生拾金不昧传佳话
九中学生拾金不昧传佳话
校长信箱
留言反馈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精选论文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编辑日期:2016-10-23  作者/编辑:潘杨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主备人: 王 铮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童话的相关知识,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主题。

3在朗读中领略童话优美的语言和诗一般的意境,激发联想与想象力。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文章主旨。

2、理解分析盲孩子的心理变化及变化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影子”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初读感知故事内容,研读把握人物形象,品读感情美的语言。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笔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我们认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步入一个美丽的抒情童话世界,那里有诗一般的境界,有汩汩淌着的爱的清泉,还有等待我们结识的新朋友。(板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二、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意。(多媒体显示)

哞(mōu          潺(chán    戏(  

霹雳      踉跄( liàng qiàng )     酥酥(yǎng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汩汩;水流动的声音

嬉戏:游戏,玩耍。

哞哞:牛叫声。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流动的声音。

(二)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快速默读课文。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节奏感强;句子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儿童阅读。

3、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盲孩子的命运。

(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把握童话故事的梗概。

4、归纳本文的情节发展步骤,(多媒体显示如下:)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三、探究研读,理解主旨,欣赏文章美

1、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欣赏文章的美。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你能分析一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种意境的美的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为一组讨论。

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种颜色的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2、本文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同时思考:文章用了哪些好的表达形式?并把思考的结果批注在文章的相关之处。

(提倡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解读)

(含蓄,有象征意义的句子:“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的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等)

四、课堂总结

美丽的花儿会有凋谢的时候,人的容颜的美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尽。但是有一种美是永恒的:那就是心灵的美。这篇美丽的童话,它不仅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体会到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间纯真的爱。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自己的爱心,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五、作业设计

摘抄文中优美的语句,写到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盲孩子                             他的影子

(助人为乐者)                               (孤单弱小者

(渴望)             (童话  想象)            (帮助)

 

光明                 生命

 

 

       (选自六安九中《校本教研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汇编》,该篇教案在中国教师教育学会、中国教师研修网举行的“国培计划(2013)——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携手研修、精彩绽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          

 
  2009-2010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