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的路径
何国凤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对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作家的佳品,文质兼美,风格各异,中学语文教学处处渗透着良好个性的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些有利于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康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心理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渗透路径
一、 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合作、蓬勃发展的新世纪,它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创造更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明。因此,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生命的精神载体,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一切素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中学时期是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成长为生理、心理及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成熟的和谐个体。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开设课时最多, 时间最长,尤其是它作为多重属性,多重关系,多种互为作用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全面而深刻的。语文教学中会时刻对学生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当下中学语文教学就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切实注重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 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路径
(一)通过中学语文教学,有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个性
中学语文教学处处渗透着良好个性的教育。语文课本的许多篇目都生动地刻画了具有爱国敬业、坚贞不渝、开拓进取、正直无私、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等优良品格的人物,他们是心理教育的典型人物,是学生的人格楷模,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气质禀赋和精神品性。正如巴金先生所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因此,语文教学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达到“立
人”的目的。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其精髓,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所选作品,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进入到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情境中,特别是通过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身上汲取其人格力量。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表达对光明的渴望之情是何等的强烈,对生命采取的态度又是何等的积极。教学中抓住作者在这三天里虚构安排的主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关爱人生的热情,这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是多好的教材。
(二)通过中学语文教学,有利于中学生形成健康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作家的佳品,是最具有文学魅力的。无论是抒发情感为主,还是阐述观点或说明知识的,都蕴含、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情感价值潜能和文化教育功能,恰当地运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感悟人世冷暖,辨别是非,学会做人,从而形成健康丰富的情
感世界。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一文中说过,作文若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有真意, 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而已”。这些大师的话,告诉我们在做作文中“真”的重要性。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教育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生活,并将自己真实的感情世界表现出来,使作品充满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在张扬个性的同时, 也要显示自己高尚的懂得情感,不能为追赶新潮,标新立异而对事物不作理性分析,缺乏辩证思维,以偏概全,强词夺理,夸张失实。
(三)通过中学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类语文课程标准都注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借助课文的自然美、社会美、行为美,引导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对提高学生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品味其中的真善美,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出自古今中外名家之手,文质兼美,风格各异;从语言的锤炼到表现的技巧等方面,都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通过中学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中学生交际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以此提高人们认知世界与人交际的水平。这是语文课程本身性质所决定的。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教育资源,以历史人物故事的范例来指导学生熟练地运用口头言语和书面语言来拓宽人际交往的渠道,学会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艺。发挥语文课的功能, 提高文化修养,帮助学生学会合作。现代教育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学会生活 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与处事等等。传统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方略,修身做人的教诲,对父母、兄弟、夫妻、朋友、别人以及对自己等应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告诫,对现代的中学生仍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五)通过中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学会宽容、理解和信任。理解、宽容和信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温床。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按新《课标》的理念定位教师的角色:教师是教学的辅助者、引导者、服务者,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建立教与学双方积极互动的学习机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法。首先,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其次,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大胆走出课文,走出文本,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再次,指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指导基本阅读方法,要求学生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教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分析人物事件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中,作为语文学科,应充分发挥其独特性,利用语文教学的教化功能,发掘教材中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完善个性,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其个人和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