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颁奖词走进语文教学 霍朝晖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举行各种类型的人物评选活动,在颁奖会上,致颁奖词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笔者曾选一些经典的颁奖词发给学生,没想到学生竟然如获至宝,争相传阅。他们一方面被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所激励,同时又被颁奖词深刻的内涵、优美的辞藻所感染。 望着学生兴趣盎然的情景,笔者不由得陷入深思:大语文教育提出“生活即语文”的主张,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这些感动中国人物来源于大众生活,事例典型,时代感强,文质兼美,最主要的是学生感兴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能否摒弃常规教学中的公式化的藩篱,适度的将颁奖词引入语文教学呢? 2013年春学期开学后,带学生学习八年级第二单元,这一单元是写人的单元,总计五篇文章,分别是《背影》《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老王》和《信客》,此时,学生对寒假期间播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热议尚未消散,在上完前两篇文章后,笔者突发奇想,既然学生对颁奖词如此热衷,不如…… 说干就干,在课堂上,我即兴抛出这样的设想:“同学们,感动无处不在,在我们仅有的社会阅历中,其实有很多人、很多事也曾令我们热泪盈眶,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也来为他们写一则颁奖词?”学生面露难色,纷纷表态说太难了,写不好。 “大家不要怕,任何东西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觉得难,是因为没有掌握它的写作特点。怎样掌握特点?你必须要学会总结。我们之前赏析过很多颁奖词,大家讨论一下,你们从中发现颁奖词有哪些特点?”我适时点拨道。 短暂的讨论后,有学生开始举手。 “我发现颁奖词往往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例如对感动中国人物魏青刚的事迹介绍,就是简洁的‘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至于具体的过程,没有去详细交代。”科代表王安琪说道。 “我感觉颁奖词的表达方式以叙述、议论、抒情为主,注重综合运用。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刘元接过话茬。
“我感觉颁奖词喜欢运用修辞手法,尤其喜欢用排比、对偶等,例如感动中国人物明正彬的颁奖词:‘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而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节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
“颁奖词还喜欢引用古诗词,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的颁奖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引用名句诗文,展现出一种典雅之美。读来韵味十足,文气扑面。”田巧会补充道。
“我有不同看法,我觉得修辞是外在的,写好颁奖词的关键是融入真情实感,凸显人物的精神和影响,这样才能打动别人。”郭瑞东同学的补充发言赢得大家赞许的目光。 …… 真理越辩越明。随着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溅和碰撞,大家的思路越来越清晰。“那么,谁来总结一下颁奖词的特点?”
“突出人物特点、主要事迹以及影响,融入真情实感;句式多样,喜欢长短句交错、整散句相间;多种修辞手法交叉使用;语言简洁,字数在百字以内。”王安琪的总结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学生们理出了颁奖词的写作步骤:首先,占有足够的具体材料;其次,概括材料及其精神品质;再次,用简洁的语言、多变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凸显人物的事迹品质;最后,反复品读,润色修改。
此时,学生对颁奖词写作的畏惧感早已消失,创作的激情已被点燃。
我乘势布置任务:“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总共学习了五篇文章,认识了五位令我们感动的人物。其中,《台阶》《老王》和《信客》中的主人公分别是父亲、老王和信客,这三个人物很平凡,平凡得就像来自于我们的身边;这三个人物又很崇高,我们读过之后,内心总有一些暖暖的东西在涌动。那么,把这三个人物推荐去参加201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大家看行不行?”
学生笑,然后纷纷点头。
“那么,央视颁奖时一般要考虑到获奖者的身份以及凸显的不同的精神品质,从这个层面上看,三个人物同时获奖有没有可能?”
学生讨论后回答:“父亲是农民的代表,他的身上流动着老一辈农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老王是市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凸显出炎黄子孙知恩图报的品质;信客是公务员的代表,他的身上折射着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
“大家说得真好,看来三个人物获奖应该没有什么悬念了,那么,就让我们拿起笔,提前为三位写好颁奖词吧!”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以往布置作业时唉声叹气的场面不见了,教室里瞬间变得非常沉静,静得只能听到轻微的翻书声和沙沙的写字声。
第二天,我趁热打铁,组织了“十佳颁奖词”的评选。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以往那种沉闷压抑的课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只只高举的小手。伴着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室里喝彩连连,掌声不断。下课铃声响后,学生们仍沉浸其中,有几位同学仍在争论某句写得好,某句措辞不合适。
我好奇地问其中缘由,“急性子”武迪说:“霍老师,以往写的作文太死板了,没意思。”“老师,我跟你讲实话,以前你叫我们预习或自学课文,我基本上走马观花,这一次我看了五遍,觉得每看一遍,对课文和人物的理解就深了一些。”田巧会抢着说。“老师,你平时叫我们分析人物形象,老是那一套,我们都麻木了。这一次的方式好,我们喜欢,有一种想读想写的冲动。”…… 望着学生兴奋的表情,我不由得感慨万千:我们常说语文学习要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我们常说写作要以我手写我心;我们常说创作的源泉来自心灵的感动……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却只考虑怎样去教,却忽视了阅读主体的感受,在这种近似公式化的教学中,我们遗憾的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渐渐消逝,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味愈来愈淡……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启示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不断强化主体意识、生活意识和发展意识,只有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将学生从敷衍应付式的沉睡中“激活”,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附学生写的部分颁奖词
父 亲
他,用三块青石板诠释了生命的重量;他,用九级台阶体现了尊严的高度。他有钢的不屈,他有水的谦卑。他就是父亲,一个最朴实的真汉子。(吴成)
一级级台阶,垒砌着你的梦想;一次次凝望,研磨着你的时光。或许你已老,但我们知道:墙角的黑瓦罐啊,它蓄满了——你的恒心与倔强。(田巧会)
他是我国农民的缩影:他勤劳能干,脚踏实地;他省吃俭用,集腋成裘;他年轻好胜,不肯服输。他用自己的信念和执着,谱出一首农民的赞歌,书写了一部不朽的传奇。(朱万春)
老 王
外表的丑陋无法掩饰他内心的善良;生活的艰难更凸显他金子般的心。帮助不求回报,临死不忘谢恩。一包鸡蛋、一瓶香油,彰显出的是金子般的心、钻石般的灵!(梅莹莹)
他是一位地位卑微却又饱经风霜的老人,生计窘迫,老来无望,种种不幸没有压倒他,他用善良点亮另一只眼睛的黑暗,用仁义充实自己佝偻身躯的虚弱,演绎属于自己的人生信条。(霍文洁)
一只眼的世界,却仍不放弃;一段悲苦的生活,却依然善良。万人之下,一份卑微的职业;高高在上,一颗纯洁的心灵。善良的老人啊,愿他在天堂不再孤单!(李玉凡)
信 客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为大家之便利,舍小家之温暖,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他,是诚信的代言人;他,是幸福的诠释者。(王安琪)
贫困冷不了热心,险阻挡不住步伐,他的脚步是城乡的纽带,他的包裹是游子的寄托。二三十年,城乡路上万物皆变,唯信客身影依然。(周凯)
他是特殊的职业人。他沉重的脚步是乡村与城市的纽带。他为远行者效力,自己却是最为困苦的远行者。他似虔诚的苦行僧,脚印是他唯一的修行证据。信,便是他旅行的全部意义。(李宇涵)
(备注:本文曾发表于《教育文汇》2014年第四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