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呆傻化了的语文教学
刘长江
语文教学中规中矩,为了适应升学考试“文无定法”的古训只有暂时搁置一边了。今天的语文教师多会将课文讲解得具有数字的精确,文章结构布局也尽可能朝化学配方上靠齐。当然也非一概而论,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某些权威部门常常会组织一些公开课,语文课因为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便常会在这类活动中被演示一番。这是一堂被鼓励有所不同的课,为了达到某种效果,甚至会将学校的多媒体电脑搬入教室(在没有实现班班通之前),以便在领导和外人面前营造一番本校电化教育已如火如荼的印象。这一天,老师的开拓意识会难得地成为一项评分标准,他讲解背景,疏通词义时不发妨稍稍离题一点,这很过瘾,因为这条此时如此重要的标准,平时恰恰属于那种你最好离它远点的东西:你眉飞色舞地讲述着的东西,无法转化成学生考场上的分数。可见,分数如果不是这催命的分数,谁知道语文课应该如何上。
除掉那些也许根本就不配在语文教学领域里混饭吃的人,几乎没有人愿意将语文课上得如此枯燥乏味,答案得从升学考试中去找。升学考试本身是必要的,但为了阅卷的便利而不惜将中华语文丰富的内涵剔除净尽,只剩下一个个天条般的标准,则实在得不偿失。不明究竟的孩子,望子成龙的家长与形形色色的教参合谋,构成了语文老师内心的无奈,遂使得语文真正的魅力荡然无存。教参本也无可指责,如果它确实有助于学生获得高分的话。尽管我们知道教参中也不乏以其浑浑噩噩的内容,何况,就教参的本义,即使它写得非常出色,也只能仅供参考,原不该作为标准出售。现在它既然被树为标准,区区一个教书匠,只能不敢越雷池一步了。当我在课堂上发现学生们的智慧火花时,内心往往不无忧虑:这些火花是注定不能在考场上闪现的,教参里的那几堆圣火,会把学生的升学梦想灼烤得面目全非。当我讲述着莎士比亚年轻时盗鹿的荒唐行径与他逃往伦敦,成长为一位大诗人之间的因果关系时,突然意识到,几个字眼,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英国、十六世纪、著名剧作家,人文主义……唉,我们的学生可以在各类知识竞赛上,不假思索地背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名字,对哈姆富特的犹豫,李耳王的昏聩,奥瑟罗的嫉妒或麦克白夫人的残忍,却半点说不出所以然来。
为什么语文老师只能把课上得如此枯燥乏味,刁钻刻薄,这问题不应由语文老师来回答。只是,我颇担心日后当语文教学现状得到改善时,被呆傻化的语文教员恐已不知如何讲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