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九中 霍朝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的监管员、引领员和调控员。父母为孩子创设怎样的成长环境、如何把握教育监管的尺度和方法,将直接决定着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成败。
一、 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笔者曾从民办初中、公办初中、农村初中和农村小学各选取一所学校,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00名学生,总计400名学生,就父母的管理方式和孩子的接受度进行问卷调查和部分座谈,结果如下:
校名 |
父母管教尺度和方法 |
对父母管教的满意度 |
严格、专制或粗暴 |
基本不管 |
严格,但还算民主 |
满意 |
可以接受 |
不满意 |
皋城中学 |
45 |
25 |
30 |
24 |
25 |
51 |
六安九中 |
39 |
38 |
23 |
21 |
18 |
61 |
天峰中学 |
28 |
56 |
16 |
18 |
17 |
65 |
徐集小学 |
42 |
42 |
16 |
30 |
16 |
54 |
总计 |
154 |
161 |
85 |
93 |
76 |
231 |
所占比例 |
38.5﹪ |
40.25﹪ |
21.25﹪ |
23.25﹪ |
19﹪ |
57.75﹪ |
综上,可将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成三类:
(一)死看硬守型(占38.5﹪)
主要表现为家长事事管、时时管,大事小事一起抓,唯恐一松手孩子便会学坏。他们在管理方式上比较专制粗暴,不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感受,因而亲子关系比较紧张,孩子对家长的管理比较反感。
(二)放任自流型(占40.25﹪)。
他们或者受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孩子要成人自成人;或者由于平时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由于家长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孩子缺少有效监管,因而这部分孩子普遍成绩较差,非常懒散,部分孩子甚至有着不良习惯。
(三)严而有度型(占21.25%)
这类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有一定的教育常识,因而教育孩子时能“放得开、收得拢”,大事清醒,小事糊涂,既注重控制引导,又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因而孩子普遍比较阳光上进,性格开朗活泼,亲子关系融洽。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陷入两个极端,有的管得过死,有的放得过开,学生对父母管教的满意度普遍偏低,亲子关系不太和谐。
孩子如幼苗,束缚过多,必然会限制其生长;任其发展,则可能会长歪长斜。理性的家庭教育应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家长要用好两只手:一只手去拥抱、赞美孩子,与他们平等对话,做好引导激励;但单有这只手是不够的,家长还要有另外一只手,它的名字叫控制,因为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容易在鲜花面前陶醉,容易在诱惑面前迷失,需要必要的管制、教育、约束甚至惩戒。
二、教育孩子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是父母先优化自己。很多家长自己不读书不看报,却希望孩子热爱学习;自己总没耐心听孩子说话,却希望孩子乖乖听自己的话;自己常乱发脾气,却希望孩子讲道理;自己不履行诺言,却要求孩子信守承诺……这种言行相悖的做法不仅无效,而且容易导致孩子反感叛逆。
(二)人格平等
要尊重孩子人格,莫让“心罚”毁掉孩子自尊。家长要警惕语言“软暴力”伤害孩子,尖刻、讽刺类的语言,表面上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会远远超过肉体上的伤痛。“哀莫大过于心死。”体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伤害的则是“心灵”,是孩子宝贵的自尊,会导致他们自卑、抑郁、焦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三)协调一致
父母教育孩子要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要郑重其事地奖,让孩子体会受奖的喜悦;该罚时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孩子知道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夫妻意见不一致时,要控制情绪,保持冷静,有分歧可私下交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或指责对方。
(四)收放平衡
教育不能走极端,好的家庭教育,一定能让孩子获得主动性和自制力的平衡发展,平衡的教育才最有利于孩子和谐成长。管教孩子就像“控球”,力度要恰到好处。拍球的过程就像你来我往的沟通,既不能太过用力也不能没有力度,既要给孩子树立权威和规则,又不能强制孩子做出改变。
三、 教育孩子的策略、方法与艺术
(一)学会和孩子聊天
高明的家长首先是沟通大师,他们善于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无障碍沟通,借助这个桥梁,了解孩子动态,融洽亲子关系,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与孩子聊天要注意“三不”:
不要逼孩子说话。谁都有不想说话的时候,家长的盘问只会加重孩子的烦恼。如果看到孩子放学回来兴致不高,家长不必急着追问,只需要给他们一个灿烂的笑脸和一个亲切的拥抱即可。有时无声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家是最舒适的港湾,爸爸妈妈是永远的依靠。 不要轻易命令孩子“闭嘴”。无论是同学间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球星歌手的八卦新闻,无论是抨击社会现象,还是抱怨学业繁重,只要孩子愿意讲,家长就要用心听。孩子在放松的讲述中,其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等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学会聆听既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了解孩子的有效途径。
不要拘泥谈话内容。父母和孩子聊天的内容应该是宽泛的。课堂花絮、零食风波、篮球比赛、社会见闻等都可作为聊天内容。家长也可和孩子聊聊自己年少时的事儿。孩子对父母的故事往往很好奇,家长和孩子聊聊小时候干的傻事、囧事、得意事,会让孩子觉得新奇而亲切,那些类似的经历和体验会在两代人之间产生共鸣,有利于消除彼此间的代沟,同时父母曾经的经历或教训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行为。
(二)用“法治”代替“人治”
青春期孩子成人意识越来越强,对父母的要求,除非心服口服才愿意执行。简单的、命令式的语言不仅很难起作用,还会引起他们逆反。家长可与孩子商量,针对生活、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制定家庭规则和奖惩措施,并持之以恒的执行下去。制定规则时,要发扬家庭民主,尊重孩子意见,否则很难让他们信服。孩子犯错后,可能会软磨硬泡,家长此时不能心软妥协,随意改变或放松规则,否则,规则就失去了应有的导向和约束作用。
(三)夫妻联手,默契配合
孩子如花,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多种养料,一味的表扬会使孩子骄傲放纵,一味的批评会导致孩子压抑自卑。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各有优势,女性细腻、温柔的爱会给孩子温馨的关怀与呵护,然而,缺乏男性的教育往往会导致孩子多愁善感、性格懦弱孤僻。男性坚韧阳刚、果断自信、豪爽独立的性格,恰恰弥补女性教育的不足。父母双方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角色定位和任务分工,这样既能保证教育方向一致,又能实现互补互助。孩子一边经受严厉的鞭策,一边感受温馨的激励,会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四)智慧陪护,润物无声
所有的孩子都要监管,所有的孩子又都反感被人监管。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关键是家长注意方式,改变策略,变监管为陪护、关爱和帮助,这样孩子就会心悦诚服的接受。
部分家长唯恐孩子“误入歧途”,便步步为营、死看硬守。这种方式会催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形成依赖心理,家长推一步走一步,孩子的独立性很差,一旦离开家长监管,便不会“走路”;另一种则会导致孩子反感叛逆,容易爆发冷战或冲突。须知:孩子的路最终要靠他们自己走,家长的任务是教会孩子怎样规划自己、怎样管理自己,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拐弯点或陷阱处稍作提醒即可。
这方面请看一个案例:有一个孩子爱打篮球,由于自控能力差,玩起来便常常忘记时间,有时要玩到日薄西山才大汗淋漓的回来。孩子父亲便想陪孩子去,但又担心孩子反感,在小伙伴面前没有面子。有一天,孩子回来说打球时衣服弄丢了,父亲灵机一动,说:“儿子,老爸反正下午没事,不如明天老爸去给你们看衣服、搞服务吧!”孩子一听这是好事,便答应了。从那以后,他便每次陪孩子去,给他们看衣物、递毛巾、当啦啦队。有时给孩子和他的队友们买买水,逢到打比赛,他还在一边出谋划策。几天后,儿子回来兴奋的说:“老爸,我的那帮哥们可喜欢你啦!有几个哥们还准备号召他们的老爸向你学习呢?”
是啊!两点之间,有时候不是直线最近,要学会走弯道,学会曲线监管。这位智慧老爸,就是用这种巧妙的方式,赢得了孩子的认可和喜爱,既融洽了关系,又达到了监管的目的,可谓润物细无声。
(五)勇于放手,给予自主空间
家长要做咨询师,不做策划师。很多家长喜欢越殂代疱,事事都为孩子筹划好,导致孩子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对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要学会做咨询师,孩子不懂或不知如何做时,仅为他们提供多项备选方案,至于选择哪个,让孩子自我决定。这样不仅帮助孩子学会辨析对比,而且能够增强亲子情感。
父母要勇于张开“双翼”。孩子的事情尽量让他们独立处理,不要包办代替。培养孩子不是工业,而是农业。成长的过程没有人能代替,家长不能拔苗助长。孩子出问题,要先让他们自己解决,不要急着干涉。对孩子的一些有益的尝试,要给予鼓励支持,不要打击限制。即使孩子遭遇失败,但放眼长远,失败本身就是成长中的宝贵财富。
父母也可以偶尔“装装傻”。父母太强势,控制得太多,会压制孩子的发展空间。父母有时可与孩子互换角色,让孩子来照顾、教导我们。当孩子发现自己有些事情做得居然比父母更好时,就会感受到自身价值,进而激发出成就感和自信心。“装傻”不但能够帮助孩子成长,还有助于拉近亲子间的距离。
总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其成长的轨迹不是直线,而是一条歪歪斜斜的曲线。期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正常现象。作为父母,必须要始终记住:肆意发叉是植物的天性,懒散放纵是人的本性。因而,所有的孩子都是需要管的,在管的前提下,去考虑尺度、策略和方法。青春期的孩子如滔滔江水,家长的教育引导如两边的堤坝。没有堤坝,江水会肆意横流;堤坝过窄,则会破堤成灾。只有构建宽窄适宜的堤坝,江水才能在预设的河床上一路奔腾,泛起美丽的浪花!
|